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一个仅仅设在中国的市场,在世界其他地方别无分店。这个特点,区别于全球主要外汇市场。当今世界,人们不仅可以在美国境内买卖美元、也可在美国境外买卖美元,正如人们可以在欧洲境内外、日本境内外买卖欧元或日元一样。可是人民币的交易就仅限于中国,中国人可以在中国买卖外币,外国人也可以在中国买卖外币,但外国人却不可以在中国境外买卖人民币。之所以境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嘹亮,原来是因为他们无从拿美元买人民币!这方面,香港是个例外。在这个全球第五大外汇市场上,自2003年以后是可以合法买到一些人民币的。并不例外的是,香港因此也就没有很高的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呼声,因为无论哪种汇率主张,在香港总可以通过对人民币的出价行为来表达。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155-161. Accessed: 3/12/2017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一个交易所类型的市场,实行会员制。所有在中国有权合法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包括其分支机构),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的审查批准,都可以成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会员。进入中国的外汇,无论来自贸易顺差、外国直接投资,还是所谓的“热钱”,都是先与这些会员“结汇”,然后再由会员机构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这个 “银行间市场”上竞买竞卖各自持有的外汇头寸。现在全球高度关注的“人民币汇率”,就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会员们,每天在这个市场上竞争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币汇率是在市场供求竞争中形成的,此言不虚。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161-167. Accessed: 3/12/2017


不过,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所有可以入场交易的会员当中,有一个特超级会员。这就是主管中国外汇市场的央行及外汇管理局。在这里,像所有其他会员一样,央行可以进场购汇。加上“特超级”的修饰语,是因为央行不但是日益成长的中国外汇市场上的最后买家,而且在事实上购入了进中国外汇的绝大部分。读者常听到的早就过了2万亿美元的 “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其实全部是由央行购入的外汇。要说明的是,特超级会员也还是会员,因为今天的中国再也不要求强制结汇,央行进场购得了外汇的绝大部分,仅仅是因为它的出价最高!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167-172. Accessed: 3/12/2017


央行购汇当然用人民币。那么,央行究竟是从哪里获得大手购买外汇的巨量人民币的?这个问题似乎太浅:谁不知道普天下流通的人民币,都是由人民银行即中国的央行发出来的?翻开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2003年12月人大常委会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法定的人民银行职责之一,就是“发行人民币”(第四条(三)款)。既然央行有此职权,为大手购汇多给自己发一些人民币,还不是易如反掌? 是的,全部流通中的人民币现金,都是央行发行出来的。正是这个法定的央行权力,使不少人认为,央行大手购汇的代价非常之低。在技术层面,发行货币就是印刷钞票。这也不单中国如此,当代所有实行法定不可兑现货币制度的国家皆如此。但是,以为央行发行货币的代价仅仅就是人民币的印制、运送和保管的成本,在经济上却大错特错。从经济关系看,货币发行是央行之负债,这里的“债主”不是别人,恰恰是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持币的个人和各类机构。货币发行要受到债务负担的压力——天下持币人都是央行的债主,那可是惹不起也躲不起的。 为什么发行货币就是央行对天下持币人负有的债务呢?从常识看,人们辛苦工作之后领取薪水图的可不是“钱”,因为钞票(法定货币是也)既不能吃也不能穿,无法为持币人带来真正的享受。人们领钱是为了花钱,最后是为了交换到过日子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这样看,领钱持币就等于人们把自己辛苦劳动产出的产品先“借”给了发钱机关,而钞票不过是货币当局开具出来的负债凭证。拿到货币凭证的,有权从其他商品提供者那里换得需要的商品,而后者也因此成为“借出”商品、持有凭据的债权人。货币在持币债权人那里不断地换手,其实就是人们不断借货币来完成交换。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193-207. Accessed: 3/12/2017


除了增发人民币,央行还有别的购汇手段吗?有的。这就是同样由法律规定的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这里又有诸多政策工具可用。择其要者,第一项工具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也就是有权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总额中,究竟有多大一个比例不得贷放出去,而要交存到央行。这就给央行带来“花钱”的机会:在给付准备金利息的条件下,央行就可以用此准备金购买外汇。由于央行既可依法规定准备金率,又可根据需要花费这笔准备金,所以看来,这是能够为央行大手购汇筹资的一个有效手段。与增发货币不同,央行通过抽准备金的办法所获得的购汇能力,不需要加大货币发行总量。一般的看法,央行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还减少了货币供给呢。问题在于,当央行自己动用这些准备金购汇时,已关入准备金笼子的货币又被放回到商业银行,成为进一步向市场放贷的基础。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217-224. Accessed: 3/12/2017


正因为“在一个相当宽的限度内”,央行负债无须归还,所以央行的负债率就可以高到财政、企业、家庭的资产负债率根本不可能企及的高度。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甚至连“自有资金”都记在了 “总负债”的名下——央行可以100%通过负债来形成自己的总资产。既然负债率可以几近100%,央行的负债量就几近无限,而央行的总资产包括持有的外汇资产也就可以几近无限。各位注意了,这才是实际形成人民币汇率的基础,也是人们广泛地以为——在我想称之为 “央行负债幻觉”的作用之下——人民币汇率不是买卖行为的结果,而是各国政要、专家、舆论大打口水战的结晶。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286-291. Accessed: 3/15/2017


所以,汇率不稳定让进出口各方不敢贸然订约,因为谁都怕独自承担汇率变化的风险。可是不订约怎么做生意呢?甲不事先告诉乙以什么价买——或者卖——多少产品,乙又怎么决定买多少原料、请多少人工、生产多少产品呢?很明白,汇率不稳会增加全球贸易的交易费用,而科斯说得好,交易费用高过一定点位,可以使原本可能发生的交易根本无从发生。交易收缩,生产也收缩,工人就业、投资收益、政府税收统统收缩,经济就下去了。这说明,汇率稳定当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政策目标,尤其在全球化时代,对中国这样高度倚重外向的经济。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59-364. Accessed: 3/15/2017


交易媒介本身要可靠。不单是物理上可靠,更要求价值上可靠。想想看呀,如果你我辛辛苦苦工作获得的货币报酬,拿在手里越来越买不回原来可以买回的商品和服务,我们对这样的“货币”能不敬而远之吗?普通百姓都知道“票子毛了”这回事,就是货币的币值不稳,更准确地说就是货币贬值。此事说小很小,说大很大,端看“票子发毛”的程度究竟有多严重。货币史的教训说,币值不稳定轻则扰动市场中人的预期,无端增加交易成本——与汇率不稳定的功用一样,重则民怨沸腾、社会不稳定。再严重呢?像魏玛时代的马克或蒋委员长的金圆券,极端发毛的票子连同发行它们的政府都会随风而去。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68-374. Accessed: 3/15/2017


各主要货币的币值稳定是汇率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币值稳定一旦摇晃,汇率稳定也随之摇晃。这绝不是因为汇率稳定本身不重要、意义不伟大,而就是因为做不到。脱离币值稳定而强调汇率稳定,不过是缘木求鱼罢了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94-396. Accessed: 3/15/2017


币值不能稳定的一个原因,在商品世界里颇为常见。这就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的生产率变动有异。由于自然禀赋、技术进步、生产者人力资本等各种原因,不同地方之间的商品生产率,常常发生不同步的变化。如果物物交换,那些生产率进步快的地方,就因此拥有更多的交换筹码,即用同样的劳动和其他资源耗费,就能够换取到其他生产率进步慢的地方更多的商品。不对吗?今天你生产的一个大萝卜,换我家的一只鸡蛋。明天你的生产率提升到产出2个大萝卜,我家(母鸡)的生产率没有提高,那么你同一天的产出,就能换到加倍的鸡蛋。只需把萝卜和鸡蛋都看作是交换对方产出商品的 “交换筹码”,就不难明白,谁的生产率进步快,谁的交换筹码就多。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411-417. Accessed: 3/15/2017


我就要求到《21世纪经济报道》组织的年会上发言。记录稿传过来、完成修订的那一天,恰好是2009年的最后一天。这篇讨论 “为什么后危机时代来得这样快”的发言,肯定地认为,“中国的增长速度不是问题”,“问题是救市的代价”。这是因为,“放出去这么巨量的货币,譬如比GDP的增长还高出20个百分点的广义货币,绝不会没有后果。大量投放的流动性将继续在整个市场里漫游,集结到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资产领域、或者不同的商品上,由此带来相对价格较大的波动,最后或早或晚推高物价总水平。”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968-973. Accessed: 3/18/2017


概括起来,中国的货币运动有两个圈。第一个圈,是央行直接掌控的基础货币运动。举世皆然之中的我国特色,是受出口主导逻辑的支配,央行用基础货币为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服务,从而被动超发货币而后又不断对冲调控;第二个圈,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强有力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两圈的交汇之处,在央行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往来之中。如果说,无日无之的央行以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大手购汇,构成近年中国货币之水的源泉,那么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则高能放大了注入金融体系的货币流量。这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通胀压力不时相伴的货币基础。 宏观调控吗?在两个货币圈上跳舞吧。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1139-1145. Accessed: 3/18/2017


叫人看不懂的地方,是一个人均所得目前排在全球100位的经济体,投下巨资修建全球最快铁路网,经济根据究竟何在?是有不少专家预测中国在不远的将来经济总量成为全球老大,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谁也没有预言,在可见的将来,中国的人均所得将成为全球老大。人均所得远非第一,铁路客运速度非要排名第一,这两件事情加得到一起吗?从普通人的角度想,出门赶路,快一点当然好,可是倘若早到几个钟头的代价,远高于省下的那个时间所能挣到的钱,你会无缘无故喜欢全球最高速度吗?应该无人希望,春节大批民工骑摩托车回家的悲壮画面,成为未来全球最快高铁网下普通人交通模式的一个预演吧。 本文不厌其详讨论高铁投资的故事,为的是借一个实例来帮助自己和读者,进一步理解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性质。无论如何,这类投资依据的不是市场的相对价格,不是猜测的未来需求,也不是预期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更为要害的,是这类投资的决策与其最后的结果之间,没有可靠的责任关联。刘志军留下的教训是,当舆论和公众可以问责的时候,他本人早就负不了任何责任了。但是,如此机制下做出的投资决定,继续决定了未来客户付费的 “成本”,也连带影响未来的价格、需求量、替代消费的选择空间。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1253-1263. Accessed: 3/18/2017


在经验上,单单一位家庭主妇,绝无可能把肉价、鱼价、蛋价和菜价统统买得涨起来的。即便她富可敌国,要是别无他人与之竞购,她再有钱也无须对任何特定商品出更高的价。涨价是很多买者竞争购买机会,且此种买方间竞争的压力超过了卖家之间争夺出售机会竞争压力的结果。没有买家相争的行为,断无涨价的结果。买家拿什么互相竞争?还不就是竞相出价,也就是出钞票。这样看,单一商品之价上升,是竞相购买、志在必得的购买力太旺;一连串商品之价上升,是竞购这一连串商品的买家们出价过高;“物价总水平”上涨呢?则是流通中钱的总量太多,超过了商品和服务供给的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钱多于物,其价必高。 这是说,高价背后总有钱的影子。无论如何,离开了钱的推动,不可能有高物价。钱多为源,才生出高价之水、钱多为本,才长出通胀之木。问题来了:既然高价是通货偏多的外表,为什么处理通胀的时候,政府大手打压高价,就不能由表及里,收到抑通胀的期望效果?直观之见,老百姓对抽象的、浓缩在CPI里的“通胀”并无多少感觉,他们真正有意见的是具体的高房价、具体的高肉价和具体的高菜价。政府管价,顺应民心,为什么经济学家有意见?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1487-1497. Accessed: 3/18/2017


树木在山上生长无需货币,砍下来的如果自给自用,也不需要货币。但是,把砍下来的木头运到市场上去卖,就与货币结下不解之缘。倘若每年砍伐的商品树木构成一个流量,源源不断地砍了卖、卖了砍,那就需要一个增加的货币量为之提供流通的服务。这是说,自然之物一旦被需求吸到市场上,货币数量就要增加了。这提示我们,货币的平衡之道可能是双向的:或者根除主动、被动超发票子的体制毛病,或者用本文标题所说的办法——水多了加面——把原本没有支付货币成本的自然资源送到市场上来“消费”货币。多少年来,“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代表的就是后一条路线。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1631-1636. Accessed: 3/18/2017


把货币化纳入宏观分析,意义重大。在真实世界里,没有谁不关心价格水平及其变动,所谓看不见之手分配人间的福利与财富,主要就是经由价格变化来进行的。由此,价格水平究竟受什么影响而变动、究竟由什么决定变动,就不能不成为人们持久关心的话题。 经济学回答这个问题,多家多派共同享有的一个理论基础,应该是“货币数量论”。此论把物价(P)、商品与劳务量(Q)、货币供应量(M)以及货币周转率(V)联为一体,认为在这四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恒定的关系,即MV=PQ,也就是货币量乘以货币周转率永远等于物价乘以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如果货币周转率基本不变,被看作是一个常量,那么,从上述方程推断,价格总水平主要受货币量与商品劳务量的反向影响:给定商品劳务量,货币供应量越多,价格水平就越高;给定货币量,商品劳务量供应得越多,价格水平就越低。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1703-1710. Accessed: 3/19/2017


金本位也根除了汇率战。既然各主要货币都以金为本,或与承诺金本位的货币以固定汇率相联,那就无须做什么动作也可维系汇率的稳定,国际间又何来汇率的纷争?在此环境里,国际贸易得到“黄金-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甲国若对乙国有了贸易顺差,等于多赚到乙国的钱 (黄金是也),钱多导致甲国物价上扬,直到贸易品成本增加,把顺差减下来。反之,逆差国货币外流,物权下跌,不需要逼别人升值也可恢复平衡。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1905-1909. Accessed: 3/19/2017


这几年在成都考察城乡统筹,看过与土地相关的合同也算不少,发现以实物商品来约定合同支付价格的,还真的很普遍。凡是涉及未来多少年的土地转让合同,通常都以粮食标价,比如每年每亩土地转让的对价是800斤到1000斤的黄谷,或600斤到800斤的中等大米等等。为了避免交实物的不便,这类合同一般也写明,以秋后某一时日的市场价格把实物折成货币。这么说吧,比较短期的合同(如两三年就完成的联建合同),直接写货币价;十多年的土地转包,以粮食实物计价定合约;更长期的合同则选黄金平价。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1969-1973. Accessed: 3/20/2017


我以为推动海外代购的主要动力,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大家看明白了:请人代购国际品牌产品的,是中国人。他(她)们口袋里的购买力,是人民币购买力。那些代购来的商品呢?一为外国货,二以美元欧元日元标价。这样的买卖,受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当然很大。如果人民币对外币升值,中国人口袋里的钱比照外国商品就更加值钱,就可以有更多的代购。反过来,要是人民币对外币贬值,全体中国人口袋里的货币购买力,比照外国商品就一起缩了水。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2027-2031. Accessed: 3/20/2017


本文要说的是,以限量压制某些商品的价格,虽然可以达到限价的目的,但并不等于因此就压住了通胀。搞得不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物价上涨从一个商品“撵”向另外一个商品。忙来忙去,把整个物价水平都运动上去了。 为什么出现事与愿违的反效果?追根溯源,通胀还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人们受通胀预期的驱使,持币在手,欲以购买商品和资产来保值、免受通胀的损失。这里包含的行为逻辑像铁一样硬,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废除的。政府出台限购甲物的禁令,当然可以“平稳”甲物之价。但人们的货币资产还在,市场的货币购买力还在,不准购甲物,人家就转向购乙物。你再禁购或限购乙物,人家又转购丙物。推来拿去,货币购买力在市场里“漫游”,物价上涨此起彼落,一道道的禁购令有可能成为物价总水平的积极推手。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2184-2191. Accessed: 3/20/2017


这里非常重要的一课,是千万不要以为把所有物价都冻结起来,就等于控制了通货膨胀。要明确,稳定物价绝不等于稳定通胀,正如管住了温度计并不等于管住了气温一样。把当年每斤5块人民币的伊拉克蜜枣放进物价指数——测度物价的温度仪——当然会提升物价的读数,但经验说,那正是治通胀的有效措施之一。要害是,这部分带高了物价指数的商品物价,是不是像上文点到的那样,卖方收回的货币量多,再花出去的货币量少?如果做得到,通胀时期部分物价的上涨,也可能避免物价冲击社会更敏感的领域,直到最后把已发出去的过多货币引向根除通胀的正确方向。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2226-2231. Accessed: 3/20/2017


稳定汇率是不是一项政府的政策目标?当然是。既然是一项政策目标,那要不要备下足额的财政资源给予实施的保障?说起来应该要。可是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是我们这个世界头号出口大国稳定汇率从来不需要用财政资源。用什么呢?来来回回就是央行的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央行的负债。这就带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央行的负债从财政上看是什么性质?从道理上讲,央行是国家机关,因此央行负债当然也就是国家负债。但是在实际上,央行负债与一般国家负债大相径庭。随便问一句吧,你我什么时候见过政府向人代会报告央行的负债状况的?国债情况总是要报告的,人大也照例要审议。但是央行负债——譬如那日长夜大,现今已过22万亿美元之巨的"外汇占款"——究竟有谁认真地把它看作公共债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呢? 央行负债明明是国家负债,却不纳入国家的公共债务监督管理,究竟有什么道理吗?我的猜测,这多半与央行举债和偿债的独特性有关。一般的公共债务,举债的财务基础是政府的未来收入,包括未来的政府税收、国有资产权益和其他收益,偿债就是把原本归政府的收入用来还债。这里的风险,一是债权人高估政府的未来收入,以为债权安全但实际上政府可能面临偿债危机。但是更大的风险,则是届时政府可能把偿债压力转嫁到纳税人头上,反正政府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能随便关门破产就是了。因此,在国家债务方面屡屡吃了亏的债权人和纳税人,一般要对国家债务实施双重监督。 央行有所不同。基础货币固然是央行的一种负债,但其偿还的方式却并不一定真要减少央行自己的未来收入。由于央行可以征收一种极其特别的"税"——通货膨胀税——所以央行可以通过直接减少所有持币人——即央行最终债权人——的未来收入来"偿债"。这使得央行的负债虽然也记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但央行的门口却从来没有真实的债权人要求偿债。每位持币人——不论他或她是否与央行缔结过债务合约——都在给央行缴税,只要物价水平因为多发货币而上涨。这部分税收极其隐蔽,根本无需公开讨论,也无需派人征收,因为每位持币人在花钱的一刹那,同时就成为非常尽职的稽税员。 通胀税似乎看不见,基于通胀税的负债似乎不用偿还,所以央行的负债就似乎不算公共债务。这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方便地"以央行负债来充当政策目标的财务工具。当然很方便,因为本质上是公共债务的央行负债,却可以基本不受公共债务的麻烦约束。读者不妨像我一样试一试,拿近十年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一行一行细读,并默想一个问题:倘若这张表上的每一行负债都要经受人大审议,这些数目字还会不会像现在我们看见的如此之大?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2412-2435. Accessed: 3/20/2017


上周我们建议,开启三大财政性筹资通道,备下实在的经济力量,把基础货币从外汇市场上替换下来。在逻辑上,只要筹资量足够,能把新进入中国的外汇悉数买下,那就可以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解决十几年来我国不断动用基础货币购汇维稳、因此动摇人民币币值稳定的老大难问题。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2514-2516. Accessed: 3/21/2017


这是说,价格变动有利有害,但人们永远只能听见受损者的叫骂。市场里的收益者呢?永远得了便宜卖乖——不吭声低头数钱便是。遇到领导上体恤民情,他们一般讲自己也是消费者,所有进货价格也涨得凶,自己也是市场的受害人——”成本推动型通胀”原来是可以无师自通的。 人民币汇率又何尝逃得出这个规律?2005年前汇率一动不动,受损方是”中国制造”的美国同业竞争者。他们大叫人民币必须升值,美国一些政客也跟着叫。但是,美国那里的受益者——包括每一位消费者——叫不叫呢?不叫的。格林斯潘算不错,下岗后写的回忆录里认了一句:幸亏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让他大手降息却没有引起美国通胀。部分美国人叫,人民币汇率不为所动,美国方面的损益阵线没有变化,总是”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更高,闹得中国这厢的一些不明事理之辈,以为要人民币升值真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好好升一把就知道了:部分美国生产者也许可以缓一口气,但他们的消费者就要狠狠多掏腰包了——届时你再看他们国会议员们叫喊什么吧。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2626-2634. Accessed: 3/21/2017


历史上最可靠的美元之锚,是黄金与白银。179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铸币法案》规定:每一个美元(Dollar)等于371.25格令纯银,或24.75格令纯金(格令是英美制重量单位,每格令等于0.0648克)。法案还规定:任何个人或群体都可以把金块银块送到铸币厂铸成美元硬币,铸币厂 “应对送来的”金块银块进行检测,“一经接受,应尽快铸成硬币,并免收加工费用”。这就是“自由铸币”的由来。不过,铸币厂必须按法定的金银比例(15:1)铸造美元。很明白,美元来到世上的时候,是响当当的以金银为本位的货币。 美元铸币响当当地可靠,缺点是不那么方便。纸币应运而生。不过,到1934年之前,除了因应战争而发生的偶然例外,美国政府发行的纸币主要是“金币券(Gold Certificates)”和“银币券(Silver Certificates)”,都是以黄金或白银为储备的纸币。最早美国政府要“发行”金币券,必须在库房保有等值的金币,并承诺存款人随时可按票面值来兑换。这差不多就是奥地利学派认为最理想的货币——存款人把贵金属存入政府库房 (民间钱庄亦无不可),得到一张“仓库存单”,然后在百分之百储备制的条件下凭单交易。横竖甲要买乙的货物,就用自己仓库存单里的金币给付,按数划到乙的仓库存单里就结了。此制之下,政府和银行都不能“创造”货币,因为货币发行者不过是代客保管金币,并提供兑付金币或互相划款的服务而已。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2705-2716. Accessed: 3/21/2017


事实上,汇率机制仍然是今天中国货币制度的组成部分。央行还是每日每时被动吐出基础货币来购汇,同时又衡量通胀形势,决定把多少吐出去的货币再“对冲”回来。抛开细节不谈,央行的“对冲”工具无论是提升法定储备金率还是发行不同期限的央票,都是央行的负债。这里带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央行负债在理论上是不是国家债务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要不要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这不是小问题,因为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制度,财政稳健永远是货币稳健的保障。 实际的情况是,汇率维稳作为政策目标持久实施,却没有财政预算覆盖该政策的成本。那就是经济学家喜欢问的,收益脱离了实际成本的约束,行为会怎样?讲过了,那会累积“炒豆归己,砸锅归人”的道德风险。思想舆论方面也一样,“坚决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看起来英雄极了。问题是,靠口水和文章是顶不起人民币汇率的。真要顶,还要靠物质力量。最可靠的当然是真金白银。没有,法定信用货币也可以顶一阵。最后要转了一大圈才发现,所谓“顶住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讲到底还是靠国内通胀顶下来的!后来连美国政客都拿这一条做他们国内的工作,不知道我们这里的英雄们情何以堪?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017-3027. Accessed: 3/23/2017


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在思维上就要到货币里去寻找物价总水平上涨的根源。这里的关键词是“货币”,不是“物价”。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总是用“物价管理”来对付通胀。“物价管理”就是上文说到的结构性对策,无非分兵把口,见肉价涨抓肉,见房价涨抓房。麻烦的是,“抓”得不好,效果适得其反,比如抑制供给的价格管制,抓来抓去是火上浇油。打通供给障碍的“抓”法(如发改委最近处理成品油的供给),大为可取,但是若不管理需求,短期供给总有极限。需求管理要从总量下手,分兵把口,每一个行当的需求都是其他行当的供给,管了等于还是抑供给。货币总量控制不到位,下死命令“抓”,涨价压力会转移的。这几年我认为看得清楚,钢铁、水泥、电解铝、土地、汽车、房地产一路抓过来,政府很辛苦,但CPI还是上来了。樊纲说得对,要是不抓,问题可能更严重。不过也让我补一句,这不代表宏观调控已经到位,再没有改善的余地。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154-3161. Accessed: 3/23/2017


要讨论的是,维持国家征地和独家向市场供应建设用地的体制,实质上也是一种对土地要素实施下限价格管制的制度。它人为降低了土地供给之间的竞争,推高了地价。过去我们分析过,地价是不能决定房价的,因为房价首先由需求决定。不过给定市场对房屋的需求,地价越高,结果只有高价位的房屋需求才优先得到满足,于是观察得到的房屋成交价,就都是高价位的了。一面希望房价不要升得那么快,一面又规定土地决不能卖得便宜,这无论如何是加不到一起的。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304-3308. Accessed: 3/24/2017


回头看,弗里德曼的最重要贡献,是在政府掌控货币发行权的时代,不断根据经验提请人们警惕此种大权被滥用的危险。对弗里德曼来说,通货膨胀才不是“市场失灵”的产物,而恰恰是自发的市场力量被集中的行政权力替代之后,给经济自由带来的具有毁灭性影响的“礼物”。货币主义坚持,零通货膨胀才是长期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基础。这个理念有历史经验的根据。从权利角度看,通货膨胀是经对所有人财产的一种隐蔽的剥夺。从交易角度看,通货膨胀加剧了生产的交易费用,带来紊乱的经济行为和错误的资源配置。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391-3396. Accessed: 3/24/2017


货币最后还是水。带黏性的液体,流来淌去,鼓出一个又一个相对上涨的货币包,最后还是像水一样,把物价总水平提高了。不过,在这个过程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总容易从个别商品、个别市场的偶然性当中寻找原因。反正是我们自己超发的货币,所以总有一个自然的倾向,自觉不自觉地淡化问题。非弄到洪水滔天,大家意见才一致,才下手治理。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730-3733. Accessed: 3/24/2017


第一财经日报:您从M2和GDP增速的问题上看增发货币,现在中国M2/GDP的数据几乎全球最高。2009年上涨了几十个百分点。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很长时间将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周其仁:货币增量超过经济增长的需要,中文含义的通胀压力当然挥之不去。但也不是无戏可唱,因为除了紧缩,货币深化的过程还可以消化很多货币。 第一财经日报:所谓货币深化,就是易纲先生曾用过的“货币化进程”吸纳货币的概念。房改造就的房地产市场是近年来最吸纳货币的池子,目前还有什么领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周其仁: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地方,就是货币深化还有很大的余地。比如林权改革、城乡统筹、土地流转、自然资源的市场化,以及教育、医疗、文化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等等,都有货币深化的含义。像我们在成都地震灾区看到的农民以宅基地抵押贷款,帮助灾后重建,过去不给这个权利,就不发生相应的货币运动,就没有这个胃口吃货币。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货币深化进程,过去好几波了,包括城市土地市场、城镇房改房、几亿农民工从乡村到工业城市的进程等等,都有带来货币深化。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多年M2远高于GDP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通胀还没有冲到天上去的秘诀。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747-3757. Accessed: 3/24/2017


根本在于维持币值稳定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758-3758. Accessed: 3/24/2017


第一财经日报:您前面谈到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近年似乎从汇率形成过程中导致的被动超发货币的压力越来越大? 周其仁:许多人以为汇率问题就是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关系。其实,汇率形成也是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目前是央行用基础货币加部分对冲来购汇,进来1美元就要付出过去的8元多、现在不到7元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是所谓高能货币,投进了市场还要来回转的,所以外汇进中国越多,不管是顺差、外资直接投资,还是所谓热钱,人民币币值的内在稳定就越面临冲击。这个模式就是把汇率目标与货币目标混在一起处理,很容易顾此失彼。我的看法,为了汇率目标牺牲货币币值稳定,是因小失大。 第一财经日报:“大”在什么地方? 周其仁:人民币本身的币值稳定,涉及到国内资源配置的效率,涉及到收入分配的公正,还有人民币长远的国际地位。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是对内对外的第一件大事。如果人民币的币值不稳定,就没有将来的机会。在法定货币体制下,要把人民币托付给央行好好打理。央行的目标太多,哪个也招呼不好的。还是坚持《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758-3769. Accessed: 3/24/2017


把汇率与货币分开处理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3769-3769. Accessed: 3/24/2017


城市化是经济自由的结果。在行政管制过多、过密的环境里,不可能产生与经济发展需要相称的城市化。纵向看、横向看,都是这个结果。中国改革开放最本质的内容就是重新界定权利,以此增加人们的经济自由。过去农村改革最成功的经验,就是把人民公社那种管头又管脚的体制,逐步改成资源的农户使用权、经营权、以及转让权。权利清楚,自由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就有了根本改观。再把经济自由扩大到非农业领域,乡镇企业起来了,民营企业起来了,可以进城打工做生意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局面就活了。 顺着这条路径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土地转让权和流动权,包括转成非农业用地的转让权。其实这就是城市化的基础,因为土地资源向着更高利用价值的方向集聚,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在这方面的主导体制还是国家征地制,非由政府把农民的土地拿走,硬变成政府财产,再由政府拍卖出来,才有那么一个半半拉拉的二级市场。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Kindle Edition. loc. 4070-4078. Accessed: 3/24/2017